人工智能、哲學與心理學 | 什麼是情感?人類是否會被取代?

Iris小夜刀
Feb 1, 2024

--

近日在港大做一門研究機器學習的碩士課程的教學助理,在整理教材的時候突發奇想,隨向ChatGPT提問:

機器有沒有情感?什麼是情感?

得到以下答案:

機器本身沒有情感,因為情感是人類的一種心理狀態,涉及到情緒、情感反應和主觀體驗。情感是人類對於外界刺激的感受和反應,通常涉及到愉悅、憤怒、悲傷等情緒。 機器學習是一種機器透過數據和演算法來學習和進行預測的方法。它依賴於數據的模式和統計特性,而不是情感和主觀體驗。因此,機器學習無法直接模擬人類的情感。

總的來說,機器學習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可以用於處理和分析數據,但它無法模擬人類的情感和精神狀態。

那麼,什麼是人類的情感,如何判斷人類的精神狀態?人類真的會被機器取代嗎?

對於人類情感的定義,起源於哲學。我們來看休謨對情感的定義。

休謨把情感分為三個類別:直接情感、間接情感和原始情感,同時認為情感有平靜與猛烈兩種不同類型。人類的直接情感往往與道德相關,例如,今天扶老婆婆過馬路,這是善行,善行使我感到快樂;今天殺了人,惡性使我痛苦。而間接情感是一種印象,與善惡無關,如,今年因為工作壓力我胖了很多,面對鏡子我感到痛苦,並且因為隔壁班班花永遠吃不胖而產生嫉妒這種複雜的情感;升職加薪,我面對親戚感到高人一等,這是虛榮的複雜情感,這些情感使我們最終達到快樂或是痛苦的矛盾心理。原始情感包括,今天吃了好吃的,我感到快樂;今天沒有吃飯,因為飢餓我感到痛苦。這些快樂和痛苦的情緒具有不同的強弱等級,有時候我們感受到猛烈的快樂,例如因為一夜暴富而狂喜,有時我們感到如親人逝去時撕心裂肺一般的痛苦,這是猛烈的痛苦;大多數時候,我們面對平靜的快樂,如下班後健身暴汗後的滿足,偶爾體重增加的鬱悶和焦慮,這是平靜的痛苦。休謨認為:“人們往往是把猛烈和平靜的情感之間的鬥爭誤以為是理性和感性的矛盾,然而任何衝動或情緒都只是一種情感/感受,而非源於理性本身。” 他更因此而斷言:“理性是,而且只應該是情感的奴隸。”

那麼什麼是理性?根據休謨的定義,理性具有兩個功能:第一,理性是一種“可以被論證的真相/事實”(demonstrative truths),是一種可以被建立在抽象觀念上,並且被證明的真理,如邏輯與數學。第二,理性可以在經驗基礎上,確立一種物體和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因此,理性存在一個前提:理性本身不是一種意志的動機,並且與情感不構成矛盾關係。如,我們不會為了理性而吃東西,我們只會為了餓而吃東西,我們不會純粹熱愛數學這種抽象符號,只是依靠數學這種工具達到某種便利的目的這件事本身讓我們快樂,因此我們熱愛數學。(理性和感性並非二元對立,這裡借用黑格爾的邏輯辯證法)針對第二點,休謨認為,對於表明因果關係的推理而言,我們進行推理的行為本身是希望達到某種目的,而非源於理性;只能說我們受到了理性的引導,即,我們的行為模式是理性的,但理性本身不是一種行為的動機。最後,情感只是一種當下的心理狀態,情感本身無法斷言任何事物,因此也無法與真理相合或相斥;二者從構成上,更像是兩條平行線,不存在交叉點。

從休謨的哲學定義出發,情緒/情感似乎是一種直覺,他定義的理性,是一種達致這種直覺的手段或是像數學一樣的輔助工具,讓人更迅速地達到快樂的目標。但是同樣根據他的定義,情緒/情感是可被計算的,尤其是可被機器模仿。

因為人的直接情感往往與道德相關,所以機器只要大量輸入不同國家、文明中主流的道德文本就可以理解“道德”,並且通過“拒絕對不道德的行為”表現得情感化,例如說:“我今天感到不開心,因為你沒有跟我說早安” 讓人認為他們具有情感。第二,因為人的間接情感與邏輯推理的關係更加緊密,是一種印象、觀念,更易於被機器學習。那麼我們認為機器和人類最大的區別,其實是機器不具備“因飢餓而痛苦,因美食而快樂”這種原始情感。

那麼人類是否會被機器所取代?

目前可以想到的人機區別有三點,一是原始本能,二是伴隨本能而來的動力,三是體驗。

羅素(Bertrand Russell)在科學簡論中說,“科學和藝術對於人類同等重要,科學並不優於藝術”(“Science as the pursuit of truth is the equal, but not the superior, of art.” — The Scientific Outlook, 1931) 如果把科學約等於理性(至少在羅素的筆下是如此,大多是理性論證過程,通過辯證法去看心理和哲學、物理的關係,並且通過物理和科學的角度理解人類思想),而機器的理性視為一種能力,雖然機器具有強於人類的能力,但卻缺乏審美的功能,而且在傳達美的體驗上,目前還無法被代替。舉一個例子是,即使在網絡音樂極易獲得的情況下,人們仍然願意花費時間與金錢去演奏廳欣賞交響樂團演奏古典樂,並且享受這種體驗。當然,這引申了另一個問題,在VR技術成熟及腦機結合(neurolink)的未來時代,機器是否可以通過高度模仿的能力讓人類的意識產生同等體驗,從而替代實體現實?也許值得思考和科學論證(下一篇引例論證,恰好是神經科學涉獵的範疇,有讀過相關論文)。

假如,人類存在的意義是理性,那麼所有工具化的人類行為都會被機器取代。但是原始情感/原始直覺無法被機器理解,直到有一天,認知心理學能夠找到這個存在在我們腦模型中的格式塔完型,或是「梭狀臉孔腦區」(fusiform face area,簡稱FFA),而某個程序員把這套代碼輸入機器,我們才會被徹底取代。

--

--

Iris小夜刀

movie/psychology/art 保持好奇 獨立 謙卑和專注